武松新传

《武松新传》

079攻占渭南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虽然大多数人很不理解历天润的行为,但还是照做了,他们把这一份疑问深深的藏在了心里,他们知道,自己的头领最终会解释这一切的,会给他们一个满意的答案。

有林冲的骑兵保护,历天润的撤退变的有条不紊。

正在攻打函谷关的高球却很敏锐的感觉到武松的薄弱,作为一个军中宿将,他很清楚的认识到,武松这一行动的背后的真正原因。

如果是自己,就会把自己的敌人彻底的消灭在函谷关古道内,不给对方一丝的可趁之机,现在对方竟然撤退了,这只能说明对方的后方有重要的变故发生,或者是对方的兵力不足,不足以和自己死磕。

而以他多年的经验判断,对方的这一行动背后,肯定是后方出现了极大的变故,第二种的可能行非常之小。

做出这个判断,是基于古人那种固守地盘,不放弃一城一地之失的基础上,这一基础在明灭和建国初被验证过了,在战略上是正确的,在战术上是错误的。

君不见明灭流寇转战各地,屡剿不灭最终成为明朝灭亡的直接原因,君不见建国时革命军万里长征,转移革命阵地,保存有生力量,为以后反击保存了有利力量。

其实,说白了,还是一句话,地盘是死的,人却是活的。

但古人对土地有一种现代人不可理解的狂热,都有一种致死都不会放弃的理念。

“徐宁,敌人恐怕后方空虚,我们这时可以反攻,转败为胜。”高球用极为自信的话语对身边指挥战斗接受函谷关城池的徐宁说道。

“大人,对方有骑兵保护,我军主要都是步兵,一旦离开城池,在荒野古道之上,面对骑兵,只有任人宰割的份,加上我军长期奔波,疲累不堪,恐怕稍遇挫折就会出现大变啊!”徐宁似乎对武松做出的撤退有自己想法,听到高球相问,没什么犹豫思考,就直接回答道。

他本来想说‘一遇挫折,恐怕就会溃不成军,大军就会毁于一旦’但这样的结果,徐宁不想说的过于直白,他觉得高球应该能想到这一点,不然,若是高球坚持己见,自己说出那样的话来,岂不是找不自在。

高球环顾四周,见周围的士兵都是机械的在听令行事,没有一丝生气可言,更没有悲哀、愤怒或者是嗜血、冷静、那种不顾生死一用而上的感觉,有的只是疲惫和无力。

看到这样的情况,高球也有些无力,知道就士兵们现在的这种状态是很不满意的,但同时又想到武松后方肯定有了变故,此时正是大好机会,此时攻击定能一举定乾坤。

“对方后方出现变故,此时正是我们一举击溃敌人的大号时机,虽然我军疲累了一些,只要我们在后方督战,应该能赢了这次战斗。”高球咨询性的看向徐宁,想听听徐宁还有其他的意见补充,作为一个统帅,兼听是必须的素质。

徐宁伸手一指,也不言语,高球顺着徐宁的指的方向看去,却见华山众军缓缓撤退,撤退的时候,毫不凌乱,步伐整齐,纪律严明,骑兵更是列队步兵的后方,虎视眈眈的注视着自己等人的一举一动,若是自己一胆下令追击,定会被对方迎头疼击,而自己的士兵,已经受不了再一次的失败了,若是再次失败,定会溃败,此时函谷关大门打开,若是溃败大军一发不可收拾,到时,恐怕士兵就会逃散一空,几万大军逃散无踪了。

想到这里,高球瞬息间熄灭了刚才想要追击华山军队的想法,一心一意想要保存实力,占据函谷关。一面休整军队,一面给各个好友写信,令手下的人四处送信,好掩饰自己这一次的大败亏输的事实。

却说高俅在函谷关休整了半个月,见没有什么可乘之机,认为华山贼寇已经不是一般的贼寇,作为一个长期管理军事的领导,很清楚作为一个武装力量拥有骑兵是什么样一种状况,通过与武松的交锋,高俅心中认识到,这不是一般的贼寇。

但这一次大败亏输,脸面无存,总要遮掩一下,要保持自己能怔善战的形象,还要派宿将去攻打武松。

却说武松听得手下报信兵传来消息,说是高俅攻打函谷关,就明白自己设下的圈套已经不能把高俅留下。毕竟自己的兵力远远少于高俅,不是在开阔的地方,只要自己的兵力精锐,气势足,就可以杀散。在这样的狭窄的地方,如果一味杀戮,容易引起对方的拼死之心。武松一面下令让函谷关的守将,还有追杀高俅的骑兵队伍回头,一面收拢部队,集中兵力,一面派出刺探兵马,四处打探消息。

“高俅呢?”武松对探听消息的军士问道,“是否已经向洛阳转移?”

“秉大头领,高俅率领残军败将一路向洛阳而去,留有五千人马驻守函谷关。”探听军士赶紧向武松汇报道。

武松心算极快,眼睛一眨就知道高俅真正撤退到洛阳不到一万人,也就是高俅要想在短期内重新组织围剿是不可能呢,做出这样的判断,是根据大宋特色兵权制度而来。

大宋练兵是一回事,带兵打仗是另外一回事,兵员调动,出动兵马等一系列手续是很麻烦的。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最宽阔的地带;是中华民族发祥地之一。素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之称。是中原地区通往陕西乃至大西北的咽喉要道。

晋时,置渭南县,隶雍州京兆郡。

隋初,置雍州,不久改为京兆郡,渭南属之。

唐武德元年,渭南改隶华州。

宋元丰元年恢复渭南县,隶永兴军路华州华阴郡。

渭南是八百里秦川的第一站,若说华州是关中的最后一道门户的话,那渭南就是关中的客厅。

渭南背后有京兆府,前面有华州,潼关,函谷关等雄关要塞,城墙建的并不高,护城河也浅,虽有“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说话,但却不是兵家必争之地。

却说渭南县令在县衙大堂焦急不堪的来回走动,早已经令县城守军,不断的来回上城头探望,看是否高大帅已经得胜回来。

正在焦急不安之时,却见探望的军士小跑着过来,对县令道:“县尊大人,高大帅的先锋已经得胜归来,小的是否派人迎接?”

渭南县令压根就没有想到高俅会失败,忙对军士道:“命令下去,安排宴席,我亲自出去迎接高大帅得胜归来。”军士答应下来,忙去安排宴席去了。

渭南县令走上城头,却见道路尽头行来一队人马,只见,胜期高展,上面大书一个“高”字,却是高俅无疑。

渭南县令大喜,忙令守城军士大开城门,率领军士亲自前去迎接得胜归来的高大帅。

这支冒充高俅军队的不是别人,正是武松派邓元觉,晁盖,鲁智深三人率领的一千步兵。

渭南县令出城门二十丈迎接,等的邓元觉走的近了,这才发现这些人等都不是官兵,只见领头的一个光头将领眼神凶狠的看着自己,正要让城门关闭,却听的耳边一声大吼:“贼子,死来!”一匹快马迅速接近,一根精钢禅杖忽然从远处飞来,从渭南县令的胸前透入,从胸后透出,其他跟随渭南县令出来迎接的军士,发一声喊:“不好,是华山贼寇!”众人齐齐回头向城门跑去。

此时,离渭南城门也不过是二十丈的距离,速度快的话,确实可以逃命。

却听的背后马蹄声响,一人手持钢枪,身穿盔甲,附身马背,长枪前指,追上一人,就刺死一人,转眼间把随渭南县令出迎的军士都一一刺死,邓元觉早就把禅杖收回。

由于晁盖截杀出迎的军士,为邓元觉,鲁智深两人赢的了时间,两人迅速占住了城门,让华山士兵蜂拥而进。

此战好无悬念,只是轻伤七八人而已。

攻占了渭南县城,林冲带领五百骑兵尾随在后,往来探刺,防止意外出现其他官兵,而其他各位头领都全力运送渭南县城的粮食,县库的库银等物。

渭南县城不必华州,华州毕竟位于华山脚下,就是求援,也是向渭南求援,而渭南不同,渭南紧邻京兆府,也就是西安府,京兆府是大宋重镇,是大宋整个西北的战略要地,是北攻辽国,西攻夏国的大后方,大仓库,是兵力最为集中地地方。

渭南若是向京兆府求援,两地如此之近,迅速补充兵力,救援渭南,是武松不想看到也不想听到的事情。

毕竟,华山现在全部兵力,不足一万,加上分散兵力,在平原旷野之中,对没真正经过战阵的华山新兵来说,遇上常年在西北边陲打仗的精兵来说,这是一个毫无悬念的问题。

先前的胜利,毕竟胜在一个“奇”字,当真正堂堂正正的面对敌人的时候,自己的弱势就向阳光下的春雪,不堪一击。

整个华山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林冲率领的骑兵更是封锁围城南北西门,只开东门,更是用快马排除若干探子,对京兆府严密监控。

武松早就对众人郑重嘱托,务必在京兆府发现之前,把东西全部运送完毕,而且,最主要的是,若是万一被发现,有林冲掩护,其他人等全部扔下辎重,迅速撤回华山,以华山为依托,抗拒官兵。

渭南被华山众人攻下,却有一小兵叫做张六七的,混出东门,走出十里,在一个桃花庄的地方,表明身份,暂借一个农家的一头毛驴,绕道向京兆府赶去。

经过一番长途奔波,赶到京兆府的时候,已经是晚上掌灯时分,面见京兆府知府,道:“知府大人,小的是渭南县城守城的张六七,特来报信,那华山贼寇,不知怎么就打败了高大人,攻破了渭南县城,正在往华山贼巢运送粮草,请大人速速发兵,前往救援。”

京兆府知府宋昭听的大惊失色,正在喝茶的茶杯掉在地上都不知道,茫然道:“高大人不是率领两万人马围剿华山贼寇么?华山贼寇怎么又攻占了渭南县城,这可如何是好?”

张六七对于京兆府知府宋昭的问话,也不知怎么回答?你是知府,你都不知道,我一个小小的县城军士,怎么会知道?

宋昭毕竟是知府,很快就反应过来,连忙吩咐左右,道:“速度去通知建德军节度使仲忽。”左右自去通知建德军节度使仲忽,宋昭一面派人护送张六七去面见仲忽,一面调集京兆府的官兵,准备前去截杀华山贼寇。

他很清楚的知道,就自己京兆府的官兵,面对打败高大人的华山贼寇,显然有些不够看,而且自己的官兵都是步兵,不比建德军有骑兵策应,若是有骑兵前去突击,定能一战而下,歼灭华山贼寇。

心中又想:“我知府官兵,虽然打不过华山贼寇,但他们现在正在运送粮草,岂不是正是歼灭他们的好时机,正是上天送给自己的一份大礼。”

当下,宋昭也不及细想,迅速集合兵马,向渭南救援而来。

张六七见了建德军节度使仲忽,向仲忽汇报完情况,并没有他想象中的迅速召集兵马,而在军中一边沉思,一边度步,一边对张六七道:“我这边还没有收到消息,你说的情况,我要汇报检校太尉定夺。”

仲忽口中的检校太尉不是别人,正是童贯,此时童贯已经被宋徽宗召回东京,先不说能汇报上不能,就说仲忽面对渭南北攻占,贼寇在掠夺渭南粮草的时候,无动于衷,却令张六七很是诧异。

张六七不知道的是,仲忽是贫民出身,积功升为建德军节度使,对于朝廷逼良民上山为盗,早就不满,对于华山贼寇早已耳闻,也有些敬佩华山好汉们的行径,此时听说华山贼寇打退高俅,攻占渭南县城,心中还隐隐有些快意。

宋昭率领五千官兵,急行军,来到渭南,此时已经是三更时分,渭南城一片死寂,一盏灯火也无,一声狗叫也没,心中也是没底,毕竟自己凭的是一个渭南守城军士所言,谁知道这中间有什么变化?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