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驾亲征后的第二日,京城内的紧张气氛仍未散去。张宇回到宫中,连日奔波的疲惫还未完全退去,但他的脑海里已经开始规划下一步的行动。这一战虽然胜利,但留下的隐患却不容忽视。他清楚,改革的道路上每一场胜利,都可能孕育更大的挑战。
一、朝堂风波:百官暗潮涌动
大朝会上,百官齐聚,殿内气氛肃穆。张宇稳坐龙椅,目光扫过文武群臣。御驾亲征后,他的威望已经显著提升,但同样,也让一些朝臣心生警惕。
户部尚书赵嵩率先出列,行礼后说道:“陛下御驾亲征,一战平叛,实乃天佑大清。但如今国库亏空,军费开支巨大,臣恳请陛下在改革中适当放缓步伐,以免民怨积聚。”
赵嵩话音刚落,另一位大臣随即附和:“陛下,改革虽利国利民,但步伐若过急,恐怕会引发更多地方动荡。还望陛下三思。”
张宇听后面色不改,平静地说道:“朕御驾亲征,亲眼见到民间疾苦。所谓动荡,不过是少数贪官污吏与地方豪强勾结造成的结果。若因此放缓改革,岂非助长这些蛀虫的气焰?”
赵嵩低头不语,殿内其他附和的大臣也纷纷闭嘴,不敢再多言。
沈清言站出补充:“陛下,改革需要强力推行。此次平叛已经证明,陛下的决心与行动是安定民心的关键。臣建议,改革重点放在清理地方豪强,并加强地方巡抚权力,以防止贪腐滋生。”
张宇点头:“很好,沈清言所言正合朕意。改革是为了让天下百姓有饭吃,有地种,有尊严活着。谁若阻挡这条路,不论是权贵还是乱臣,朕绝不容情!”
话语掷地有声,殿内一片寂静。那些心存异议的大臣,只能暗暗低头。
二、地方整肃:改革之剑再挥
朝堂议定后,张宇即刻下令加强对地方的监察。沈清言提议组建一支“巡察使队伍”,直接受皇帝调遣,负责巡视全国各地,查处贪官污吏。
“这些巡察使必须忠诚可靠,并有实际才能。朕希望你亲自挑选。”张宇对沈清言说道。
几日后,沈清言呈上了一份名单,其中包括几位刚刚从科举中脱颖而出的寒门才俊,以及一些为人正直、在地方有口碑的官员。
“陛下,这些人或许资历尚浅,但能力与忠诚毋庸置疑。用他们,既能清除地方的腐败,又能为改革注入新鲜血液。”
张宇翻阅名单,点头道:“很好,立即着手安排。告诉这些人,朕赋予他们巡察之权,但若滥用职权,朕第一个不饶。”
与此同时,他也密令禁军配合行动,以备不测。
三、家国之痛:皇后劝谏
夜深,张宇回到养心殿,正准备批阅奏折时,皇后温婉端庄地走了进来,手中端着一碗热汤。
“陛下,您刚从战场归来,这些日子又劳心劳力,臣妾特地为您煮了些补汤,请您稍作歇息。”皇后的声音温柔,带着一丝关切。
张宇抬头看了她一眼,接过汤碗,轻轻抿了一口,淡然一笑:“朕的身体无碍,倒是你,最近显得有些憔悴。”
皇后听后微微一笑,低声说道:“臣妾不敢劳累,只是看到陛下为国事日夜操劳,心中难免心疼。如今改革如火如荼,但阻力也在不断加大。臣妾虽不通政务,却觉得有时需刚柔并济。”
张宇放下汤碗,语气多了一分温和:“柔也好,刚也罢,朕只求一个结果,那就是让大清浴火重生。若不下狠手,这病入膏肓的天下,如何治得好?”
皇后沉默片刻,轻声说道:“臣妾明白陛下的决心,只是臣妾希望陛下在推行改革时,能多给百姓一些喘息之机。毕竟,改革之剑虽利,但若伤及无辜,恐难以持久。”
张宇点了点头:“你所言有理,朕会考虑。”
皇后的劝谏虽不多,却让张宇意识到,在推进改革的同时,也要平衡百姓的承受能力。
四、列强窥伺:外患临门
正当张宇全力推动国内改革时,一份来自东南沿海的急报再次敲响了警钟。
“陛下,东南沿海频现外国舰队巡弋,闽浙一带的百姓多次目睹洋人军舰试探性登陆。他们极可能在试探我大清的防御虚实!”
张宇眉头紧锁:“列强的野心果然不死。朕刚平内患,他们就迫不及待想趁火打劫。”
沈清言提议:“陛下,我朝海防长期薄弱,若想应对列强的威胁,需尽快组建新式海军,并加强东南沿海的驻军。”
张宇点头:“立即传旨,抽调精兵驻扎东南,同时加紧招募和训练新式水师。此外,派人前往英国、德国学习他们的海军技术,务必尽快打造一支强大的海军!”
沈清言领命而去,而张宇心中明白,这不仅仅是列强的试探,更是对他改革决心的一次考验。
五、风雨欲来:改革步入深水区
接下来的日子里,京城与地方的气氛愈发紧张。随着巡察使队伍的到来,一大批隐匿多年的贪官污吏被揭发,甚至牵连出几位朝中重臣。
“陛下,这些案件牵涉甚广,若一并处理,恐会引发朝堂动荡。”沈清言小心提醒。
张宇却冷笑一声:“动荡?朕正要用这次动荡,彻底清理这些蛀虫!传旨,从严处理,杀一儆百!”
这道旨意传出后,全国震动。百姓拍手称快,而那些权贵则如临大敌。他们开始私下结盟,试图联合起来对抗皇帝的雷霆手段。
与此同时,东南沿海的局势也越发复杂。列强军舰的试探性行动已演变为公开的挑衅,一场新的风暴,正在悄然逼近。
张宇站在皇城之巅,眼望着远方的星空,心中却波澜不惊。他清楚,改革已经无法回头,而他,也已做好迎接风暴的准备。
“天下虽大,朕的剑,可以守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