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绪之路:系统掌权

《光绪之路:系统掌权》

第161章 谋略深处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朝廷内部的稳定和边疆的安定让张宇感到欣慰,但他始终清楚,局势再平稳也会有暗流涌动。即便边疆新政初显成效,朝中反对之声仍旧不绝于耳,一些官员认为边疆之地“鸟不拉屎”,耗费精力与财力不值一提。

这日早朝,几位保守派大臣再次进谏,带头的是刑部尚书梁庆龄。他年过五十,思维深沉而古板,站在朝堂上,带着一丝不满地奏道:“陛下,臣等深知陛下心系天下,胸怀大志,然而边疆新政需耗巨资。臣以为,应将资源集中于中原腹地,方能事半功倍。”

张宇眼神微微一冷,面上却未显怒色,平静地答道:“梁大人,边疆百姓亦为我大清子民。若只顾及中原繁盛,而忽视边疆,长此以往,边疆如何效忠朝廷?百姓之心又如何归附?”

梁庆龄拱手不卑不亢地回道:“陛下所言极是,但臣仍担忧此举会动摇国本,若资源有限,恐怕中原的安定也会受到影响。”

一旁的沈清言见状,轻咳一声,接着奏道:“梁大人之言虽有理,但边疆安定乃国家之根本。若边疆百姓拥护朝廷,则可消除内外威胁。更何况,边疆的商道日益畅通,早已开始为国库贡献收入。正是因为边疆的日渐繁荣,中原才能更加稳固。”

张宇赞许地点了点头,沉声道:“正如沈大人所言。边疆稳定不仅不会耗费国力,反而会成为国库收入的源泉。况且,新政初见成效,岂能一朝之事而随意改变?”

梁庆龄见陛下态度坚决,只得拱手退下,心中却不免生出一丝不甘。他暗暗思忖着,看来今日之事只能暂且作罢,待日后寻机再议。

朝堂议事结束后,张宇召见沈清言和几位亲近的大臣商讨,商议如何进一步巩固边疆的成效,以及提升国库收入。

“梁庆龄这等官员,保守僵化,实在令人头疼。”张宇轻叹道,心中却充满坚定。

沈清言从容劝慰道:“陛下勿忧,国家自古便需平衡变革与保守。梁尚书虽保守,但他在刑部多年,为朝廷治理不无功劳,只是他的思维受限。臣以为,陛下可适时推动文武官员之间的交流,令边疆政策得以顺利施行,避免官员因偏见而对新政产生不满。”

张宇赞许地点头道:“清言之言确实高明,既如此,朕便按你之策行事。此外,还需有一套制度,确保边疆商道的收入能够源源不断充实国库,令其成为我大清稳定的支柱。”

楚玉堂正色说道:“陛下,臣有一策,既可充实国库,又可消除保守派官员的疑虑。臣建议在边疆推行‘市税法’,令边疆商人缴纳合理的税收。商税所得,既可供给边疆防御,又能流入国库。这既可充裕边疆财力,也可让百姓明白朝廷的恩德。”

张宇闻言露出满意的笑意,“好!此策甚好。税法制定时,务必要确保公平,不可扰民过度,以免百姓怨声载道。”

经过几月的推行,新税法逐渐在边疆各地实行开来,百姓们一开始有些疑惑,担心此举会让自己负担加重。然而,随着官府的细致讲解和保障措施的落实,百姓们逐渐理解并接受了这一新法。

税法推行后,边疆各地商道繁荣,贸易日益兴旺,百姓们因受益于商贸收入的增长,对朝廷的忠诚愈加坚定。

沈清言数月内多次前往边疆,亲自视察新税法的推行情况,并不断收集当地的反馈。每一次巡查,他都耐心与百姓交谈,详细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甚至亲自记录下每一项建议,向张宇奏报。

一日,他巡视至边疆一处偏远的集市。一个年仅二十的小伙子满怀憧憬地对沈清言说道:“大人,朝廷的政策让我们有了新生活。现在,我能挣钱养家,还想攒些钱去读书,将来能为朝廷效力。”

沈清言欣慰地笑道:“好志气!朝廷正是为百姓谋福祉,你有了知识,将来便能更好地报效国家,造福家乡。”

此时,边疆百姓们的支持已然成了张宇最大的助力。边疆的安定和发展,不仅为国库带来丰厚收入,更让张宇有了足够的底气,去应对朝廷内部的反对派。

随着边疆局势的稳固,张宇将更多精力放在了中原的治理上。朝廷内外已逐渐形成了张宇、沈清言等改革派,与梁庆龄等保守派之间的分歧。

这日,沈清言与楚玉堂正在书房中研讨,他们为朝廷未来的发展做出进一步谋划。

楚玉堂说道:“如今改革初见成效,朝中虽有反对之声,但已无碍大局。然而,臣总觉得,保守派内部似乎有股暗流在汇聚,或许有人在策划什么,以图阻挠朝廷的新政。”

沈清言沉思片刻,冷静地说道:“保守派一向抱团自保,难保不会暗中操控势力。但只要我们把持住主线,便不会受其干扰。若他们真的筹谋不轨,必有蛛丝马迹显现。”

楚玉堂点头,心中却对即将来临的暗流多了几分警惕。

夜深人静,张宇坐在书房中,心中百感交集。边疆的改革初见成效,百姓的支持让他心生欣慰。然而,朝堂上的反对之声却仍不绝于耳。改革之路漫长,前方仍充满未知的考验。

张宇凝视着烛光,眼中闪烁着坚毅的光芒。他深知,身为君王,责任重大,既要顾全国家的利益,也要守护百姓的安康。若要将国家带入繁荣昌盛之境,便需无惧挑战,坚定前行。

喜欢光绪之路:系统掌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