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逐鹿天下

《大唐:从安史之乱开始逐鹿天下》

第242章 南方大开发(上)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殷无咎为了移民三十万户汉人百姓充实西州各郡,他准备动用皇家内帑出这笔费用,而不依靠大夏朝廷的国库支出,这样关东集团的文臣武将也就无话可说。

如今大夏朝廷的内部矛盾越来越多,殷无咎不仅需要考虑各方意见,他还要避免大臣们发生内斗倾轧。

今年以来,殷无咎已经裁撤掉幽州军和云州军,尤其是在东北夷狄灰飞烟灭以后,幽云之地不再需要设置藩镇。

如今大夏朝廷还保留着九大藩镇,从东北到西北分别为满洲、塞州、渤州、辽州、平州、雍州、凉州、西州、蒙州,所辖精锐边军数量达到六十万人,其中骑兵部队三十万人。

满洲节度使下辖三十六个营,统辖镇兵五万人,战马两万匹,

塞州节度使下辖二十八个营,统辖镇兵四万人,战马四万匹。

渤州节度使下辖五十八个营,统辖镇兵八万人,战马三万匹。

辽州节度使下辖七十二个营,统辖镇兵十万人,战马五万匹。

平州节度使下辖四十三个营,统辖镇兵六万人,战马一万匹。

雍州节度使下辖三十六个营,统辖镇兵五万人,战马三万匹。

凉州节度使下辖七十二个营,统辖镇兵十万人,战马五万匹。

西州节度使下辖七十二个营,统辖镇兵十万人,战马五万匹。

蒙州节度使下辖一十四个营,统辖镇兵两万人,战马两万匹。

虽然殷无咎想要裁撤各地藩镇,但是东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仍然还要部署重兵集团,最多只能减少边军规模。

大夏帝国经过十五年的高速发展,三京二十三州编有一千三百五十六万户,大约九千三百五十二万人,疆域面积达到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东到朝鲜半岛,西至帕米尔高原,南达中南半岛,北接西伯利亚。

虽然殷无咎一直在延缓陷入马尔萨斯陷阱,但是大夏帝国的百姓数量仍然在持续增长。

要是殷无咎没有往东北地区移民迁徙,只怕中原大地的人口数量早就爆满,届时一场天灾人祸便能毁掉大夏帝国的江山社稷。

空间!

生存空间!

汉家百姓的生存空间!

殷无咎需要加大力度移民开发南方地区,长江以南还有很多土地尚未得到开垦,完全可以把中原大地多余人口迁移过去。

南方地区丘陵居多,本来不太适宜耕种,导致很长时间南方发展相对落后,狩猎在生活中依旧占有较大比例,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广泛存在。

以前南方山民在初春之际,会先将山上树木砍倒,待木枝干燥后放火焚烧,用作肥料,趁土热以种播之,坐等收获。

这是一种很原始的山地利用形式,采用顺坡而耕又不设堤埂,加上刀耕火种对于植被破坏,每逢大雨,雨水便会顺坡而下,冲刷掉大量田土及其养分,水土流失十分严重,这对当地环境的破坏很大。

历三年,土脉竭,不可复树艺。

杜甫早就指出这种刀耕火种的方式不可持续,土壤肥力衰减,粮食产量下降,显而易见,故而没种几年便需要再觅新山,重新刀耕火种开辟新田。

这种原始落后的种田方式称为畲田。

殷无咎早就意识到畲田难以为继,只有更加精细和可循环的梯田才是可持续发展,

梯田,顾名思义就是修田如梯。

这是一种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根据坡面不同可分为水平梯田、坡式梯田、隔坡梯田、反坡梯田等类型。

梯田在精细管理下,能够有效防止坡地水土流失,起到很好的蓄水、保土、增产作用。

修筑梯田属于非常系统的工程,首先开垦梯田要选择适宜的地点来规划,焚烧清除杂草林木,破土垦耕,开拓田块。

接下来就是根据山势高低筑成有层次的台阶,从山顶到山麓,把整座山开成层层的梯级,在边缘筑起高于田面的阶埂,这样便可包裹住农田,有效防止水土流失。

山民们还可以通过平整土地,开沟起垄等措施浇灌种植谷物,梯田种植主要讲究因地制宜。

由于梯田需要大量人力修筑和维护,所以这种精耕细作的种田方式很难在地广人稀的社会形态下得到推广。

在历史上要到两宋时期,梯田才会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这也是为什么宋朝之后各个朝代,南方经济都是超越北方经济。

殷无咎在建立大夏帝国之初,他就下令南方官员要把梯田这种精耕细作的种田方式编写成书,这样有利于在全国推广开来。

这十几年来南方百姓明显取得不错成绩,粮食产量节节攀升,就连西南地区的梁州、益州、黔州都在大规模利用丘陵山地开垦梯田。

随着精耕细作的梯田方式推广开来,南方大开发得以全面铺开,大夏帝国的耕地面积迅速暴涨,因此这才没有发生粮食危机,暂时延缓陷入马尔萨斯陷阱。

发展的问题只能靠发展解决,这是一种积极的挑战方式。

当前问题解决不了,那是因为能力不够,但是努力发展会使生产力变得更加强大,从而自然而然的解决问题。

这么多年以来,大夏百姓的生活水平基本恢复到盛唐时期的开元年间,一斗粟米普遍在十五钱到三十钱之间,很多地方的陈粮粟米只需一斗十钱。

美中不足就是盐价还没降到开元年间,一斗粗盐在五十钱左右,对比以往降低一半有余。

其实底层百姓倒是吃得起盐,可大部分人还是用不起盐,对于他们来说想要把肉类和蔬菜制作成腌制品,这盐价成本实在太高。

其实古代百姓都能吃得起盐,每年摄入多少克盐都能算得一清二楚,毕竟这玩意又不能当饭吃,盐吃多了会出人命的。

古代百姓更多属于用不起盐,比如要把肉类和蔬菜加工成腌制品储存起来,那么就要消耗大量粗盐。

以前盐价常年维持在一斗百钱,逼得很多人铤而走险买卖私盐。

无奈之下,殷无咎只能遵从市场规律,他也逐步调整盐税降低价钱,从一斗百钱下降到一斗五十钱,并且提升制盐技术,降本增效扩大产出。

只要官盐在市场上击败私盐,那就不用担心私盐份子还会层出不穷。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