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从问道伏羲开始

《历史长河:从问道伏羲开始》

第72章 三春晖

上一章 本书简介 下一章

“彼时二战的枪声已然打响,局势变幻莫测,法国国内亦是人心惶惶。”

“我若选择归国,势必会失去论文答辩的宝贵机会。”

“况且,若木王星被他人提前发现,我便会错失那为国争光、预测在先的荣耀契机!”

“您自幼教导我要以岳武穆为榜样,精忠报国。那时,巴黎和会的冷嘲热讽依旧萦绕在我心头,挥之不去。”

“所以,我最终毅然决定夜以继日地完善论文!只为向西方人证明,我中华先贤的智慧与成就,绝不逊色于他们!”

高天上那清凉如水的月光,此刻轻柔地洒落在这位九十三岁高龄、嚎啕大哭的“孩子”身上,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曾经,在某个宁静的夜晚,一位温婉的女子也曾在这片月光下,轻柔地哼着民谣,一摇一晃地哄着襁褓中不满周岁的婴儿入睡。

“月亮月亮光光,芝麻芝麻烧香……”那月光缓缓游移,一寸寸地映照在这户书香人家的门前楹联上——“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刻,姜旭在节目中也第一次难以抑制自己的情感,泪流满面。

尽管他试图用理性压制内心那不断颤动的琴弦,但听到刘子华那饱含深情的哭喊时,他再也不愿压抑心中如汹涌潮水般的思念。

在别的节目里,主持人情绪失控乃是大忌,因为主持人肩负着掌控节目节奏的重任,若自身情绪不稳,极有可能致使节目偏离预期效果。

但姜旭此刻全然不顾,他不想压抑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因为他也思念自己的母亲。

他制作这个节目的初衷,便是为了寻回那份赤子之心,若是为了功利性的“节目效果”而压抑这种生命最本真的感受,那他又何必开启这档节目?

即便会遭受观众的批评,他也在所不惜。

可两个在月光下袒露心扉、真情流露的人所呈现的节目,真的会被观众诟病吗?

文艺节目自诞生以来,其存在的意义不就是为了熏陶世人,让人们领悟至情至性,在情感的共鸣中找寻自我吗?

在虎鲨直播间里,最有权力对姜旭提出批评的两位领导——陈总和王朝辉,也被这深深的情感所触动。

陈总紧咬着自己的衬衫下摆,泪水决堤,泣不成声。

当那熟悉的四川民谣悠悠传来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一头伏在身边王朝辉的肩膀上,呜咽起来:“老王……呜呜呜!我也想我妈了!”

王朝辉的情绪控制力相对较强,在昏暗的直播间里,他缓缓环视四周,看着同事们皆沉浸在悲伤的情绪之中,哭声弥漫。

他只是轻轻拍了拍陈总的肩头,轻声叹道:“谁言寸草心?”

话虽如此,两行热泪却从他墨镜后的眼眸中滚滚而出,顺着那已有了些许风霜的脸颊蜿蜒滑落,滴落在直播间的地板上,溅起如心碎般的水花。

姜旭强忍着泪水,望向情绪稍有平复的刘子华,声音带着一丝颤抖:“先生……当年为了完成答辩,必定历经了无数艰辛吧?”

“毕竟您当时身处欧洲思想交流的核心地带,而您这套融合中西的理论,即使在我们如今这个时代,想要说服国人都困难重重,更遑论当时,想必您遭遇的挫折犹如荆棘满途。”

众人的目光皆聚焦在刘子华身上,他的脸上先是闪过一丝苦涩,那是对往昔艰难岁月刻骨铭心的记忆。

片刻之后,一抹淡淡的温暖悄然浮现,他微微睁开双眼,目光中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激。

但很快,这些复杂的情绪都随着他再次轻轻闭上双眼而渐渐消散。

他的面容逐渐恢复平静,脸上的皱纹似乎也舒缓开来,呼吸变得悠长而均匀,整个人散发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淡然。

所有的痛苦、悲伤、愤怒与感激,都仿若随着他的呼吸,一同飘散在这静谧的月光之下,化为一种深邃而平和的心境。

当刘子华再次睁开双眼时,他的眼中已不见往昔的波澜起伏,只剩下一片深沉的宁静与平和。

“若要说有什么事令我印象深刻,当属我与马伯乐教授之间的故事了。”

“马伯乐教授乃世界闻名的汉学家,他对易经既有研究,亦有怀疑。因此,对于我所采用的卦理心存疑虑,并向院长提出了不予通过的意见。我也因而收到了房德耶斯院长的正式公函拒绝。”

听到这个消息,屏幕前的许多观众虽早有心理准备,可心中依旧猛地一沉,仿佛被一块巨石压着,有些喘不过气来。

“但我直至如今,仍旧对马伯乐教授心怀无尽感激!”

刘子华此言一出,观众们无不惊愕,谁都未曾料到他会在此时道出这样一句出人意料的话。

这一期节目,话题的转折如奇峰突起,在短短两个小时内,观众与导播工作人员们仿佛经历了一场思维的奇幻之旅,心中的疑惑如潮水般一波接着一波,屡屡被惊得目瞪口呆,恰似一群懵懂的问号小朋友。

众人下意识地给姜旭贴上了一个独特的标签。

“这姜旭构思的剧本简直是独树一帜,从不走寻常套路,难道是美特斯邦威派来的神秘卧底?”

“看他的节目可千万不能陷入惯性思维,不然保准被他引入歧途!”

“可不是嘛!每次看他的节目,我的情绪就像坐过山车,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真让人又爱又恨!现在我算是深切体会到男朋友常说的‘裤子都脱了你给我看这个’是啥心情了!”

“楼上的姑娘,你这豪爽劲儿堪称女中豪杰,我愿与你结拜为兄弟!”

而此刻被众人暗自腹诽的姜旭却浑然不觉,依旧静静地等待着刘子华的后续解释。

他追寻先贤的足迹,在节目中从未预设剧本,所求的不过是真实的情感交融与思想的激情碰撞。

刘子华的目光中透着一丝追忆,缓缓说道:“《金刚经》有云,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西方思想滥觞于雅典,那里亦有诸多论道的圣贤。”

“我曾在巴黎大学多次旁听爱因斯坦教授的相对论、波尔教授的量子力学、柏格教授的生命突创论以及罗曼罗兰教授的文学课程。这些大师犹如夜空中璀璨夺目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思想的浩瀚苍穹。”

“无论是东方的孔子,还是西方的苏格拉底,皆坚信真理越辩越明。”

“彼时的国际环境复杂微妙,马伯乐教授却并未因我的肤色与国籍而对我有丝毫轻视。”

“他全然从纯粹的学术视角出发,与我深入探讨易经理论。其治学精神之纯粹,令人钦佩,甚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对《易经》的领悟上,他比许多国人都更为透彻。”

“马伯乐教授虽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也坦然承认,我以天文恒数与卦理相互印证所得出的各项数证结果难以被彻底否定。”

“那些数证清晰明确,即便脱离卦理,仅凭借天文恒数亦能独立存在。故而他特意寄给我一封信函,告知已向院长单独阐述我论文中的数证价值,并表示会再次对我的论文进行审查。”

“正是与这些超脱了狭隘偏见、一心探寻真理的教授们的坦诚交流,让我对自己所投身之事有了更为深邃的理解。”

刘子华终于袒露了撰写此书的内心真实想法,“歌德曾言,真理属于人类,谬误属于时代。我们皆非能预见未来的先知,无法预知自身的对错。”

“就如同开普勒修正哥白尼,牛顿修正开普勒,爱因斯坦修正牛顿一般,我提出自己的思想,并非为了论证中西方哪种思想更为优越,而是为了向世界宣告,中国人的思想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

“即便最终我的预测被证实有误,至少后人能够知晓,曾有一位中国人勇敢地在西方思想界为中华文明仗义执言!”

“名”为何物?这一问题犹如深邃的哲学谜题,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都曾陷入深深的思辨之中。

道家开篇便提出“名可名,非常名”;战国时期的墨家提出“盈坚白”,名家的惠子与公孙龙子则分别提出“白马论”与“坚白论”。

名家的学说乍一听似乎荒诞不经,然而其逻辑却严谨缜密。

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多数国人因境界所限难以理解,境界高者则往往倾心于道家学说。

直至二十世纪,学贯中西、深谙西方逻辑学的冯友兰才发掘出名家的价值。

而释氏则称,所谓名者,既非名,是名名。

以上皆为对“名”这一概念形而上的道体探讨。

儒家则认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此乃“名”在形而下层面的道用。

倘若没有刘子华的勇敢“亮剑”,在那未知的时空长河里,历史的走向又将如何?

姜旭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思索。

或许……在西方所掌控的话语权体系中,中国天文学将永远被边缘化,难觅一席之地;

或许……后世的学者将缺失这一全新的视角与思考维度,难以用如此独特的眼光去审视天地万象;

或许……在西方人与大多数国人的认知里,易经将与其他民族的古老思想一样,被视作愚昧无知的产物,被尘封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想到此处,姜旭的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

即便是当下,不也依旧存在着诸多类似的偏见与误解吗?

无怪乎孔老夫子在开篇便叹道:“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鲜矣。”

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学问与现代科学的最大差异在于,若资质不足,便难以踏入其精妙深奥的大门。

“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论文答辩的那一天,那是 1940年 11月 11日。”刘子华的目光缓缓移向那幅古老的卷轴,仿佛轻轻揭开了一页尘封已久、改变自己命运轨迹的厚重史书。

随着他的视线牵引,观众们仿佛一同穿越时空,踏入了那个意义非凡的日子。

彼时的巴黎,室外寒风凛冽,如刀割般刺骨,室内却温暖如春,宛如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壁炉中,果木在熊熊烈火中噼啪作响,跳跃的火光在每一位座椅上的知名学者与教授那碧蓝色的眼眸中欢快地舞动,映照出他们或满怀期待或隐隐鄙视的复杂神情。

或许是由于德国发动的二战给法国带来的巨大冲击与创伤,此刻的他们相较往昔,眉宇间更多了几分疲惫与沉重。

“巴黎最高学术论文答辩会现在开始。”一位身着深色西装,搭配着浅色衬衫,领带打得端端正正,鼻梁上架着一副单片圆形眼镜的教授,目光扫视过会议上的一众同仁,用法语庄重地宣布。

“这位是刘子华,其博士论文答辩的题目是《八卦宇宙论与现代天文——一颗新星的预测——日月之胎时定位》。”

刹那间,头梳油亮发型、身着笔挺修身西服的刘子华,在古今无数目光的聚焦下,稳步迈向讲台。

或许,命运的神秘齿轮在他萌生那一丝念头之际,便已悄然开始了永不停息的转动。

他下意识地望向窗外,那被皑皑白雪所覆盖的一尊尊雕像映入眼帘。

多年来,他用自己的脚步无数次丈量着这条先贤廊道,如今只需轻轻一瞥,便能准确知晓各个角落所矗立的是哪位伟大先哲的雕像。

最引人注目的当属那位手持圆规的阿基米德雕像,他仿佛正全神贯注地测量着宇宙间那无尽的奥秘,那专注的神情仿佛在诉说着对真理的执着追求;

旁边的柏拉图雕像,身姿庄重肃穆,一手指向浩渺无垠的天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热门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