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海岛,生活着一群原住民。他们善良而质朴,但生活并不富裕。但自打葡萄牙人在这片海域开展贸易以来,经常以靠岸修补为由,强行登岸,最后葡萄牙人发现这海岛上的原住民好欺负,直接把海岛的控制权夺了过来,毁坏他们的家园,奴役它们。是朱杰的到来给他们带来了希望。朱杰在这里修建海港期间,经常帮助原住民,为他们提供生活上的帮助,同时也从他们那里学习。在修建海港的过程中,朱杰面临了诸多挑战。海岛的地形复杂,海风猛烈,潮汐变化无常。然而,朱杰并未因此而退缩。他以无比的毅力和智慧,克服了这些困难。他和他的部下以坚实的步伐,一步一步地建立起海港的基础设施。朱杰对于海岛原住民的帮助并非仅限于物质层面。他深知,真正的帮助应该是全面的,能够提升他们的生活品质。因此,他鼓励原住民学习新的技能,为他们提供教育和医疗资源。他的努力使得这个海岛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朱杰不能经常的呆在这里,为了能让他们以后面对外敌入侵,朱杰在军中找了几名军头,教原住民们各种功夫,经过十多天的艰苦训练和精心组织,原住民们的战斗力得到了明显提升。他们学会了使用弓箭、长矛和刀剑,并且磨砺出了顽强的意志力与勇气。他们感激地望着朱杰,带着敬畏的眼神。在朱杰的帮助下他们也有了力量来守护自己的家园。
海岛上葡萄牙人被赶走的消息传来,海盗老大兀桑率领大军来袭。兀桑之前被葡萄牙人打压,现在葡萄牙人被赶走了,自己又可以在附近海域为所欲为了。兀桑是一个极其狡猾无比的海盗首领,凭借着几艘的小船和凶狠的战斗技巧,他成为附近海域的话事人。原住民们担心又陷入无助的境地,但在朱杰的带领下,他们没有退缩,坚守阵地,为自己的家园而战。就在夜幕降临时,兀桑的船队靠近小岛,战鼓震天,战船上的火把燃起橘红色的光芒,照亮着黑暗的海岸线。原住民和朱杰的军队立刻迎击,箭矢如雨一般射向海盗船队。激烈的战斗一触即发,双方你争我夺,血腥的厮杀声充斥着整个夜空。朱杰率领的军队勇猛无比,用弓箭和火枪制造了一片惨烈的战场。而原住民也展现出惊人的战斗潜力,他们紧紧地跟随朱杰的指挥,在一次次的冲锋中,奋起杀敌。尽管力量不均,但朱杰鼓舞士气,用智慧统筹战局,在激烈的混战中寻找着机会。随着战斗的进行,原住民们的勇气受到激发,他们奋勇杀敌,一个个敌人纷纷倒下。而兀桑的船队却没有想象中的强大,面对朱杰的统帅,他们在各个方面受到重创。朱杰逐渐压制了兀桑,兀桑发现海岛上的人战斗力很强,而且好像小岛上还有明军的身影,兀桑已经开始后悔了,为什么不摸清情况就去攻打海盗,如果他知道岛上有明军的话,说什么也不敢去,事到如今没有办法了,只能硬着头皮上了。所以他只能用绝招了,他下令用火箭射向岛上,无数的火团从天而降,岛上一片火海,燃烧得熊熊燃烧。原住民们被困在火海之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险境。朱杰焦急地望着眼前的一幕,却失去了明确的策略,焦虑和愤怒交织在他心头。就在朱杰感到万念俱灰之际,一声巨响打破了他的沉默。原住民中的年轻勇士源试奋不顾身地踩灭火苗,企图拯救被困住的同伴。他奋力投入战斗,不顾危险地引导其他人,而朱杰也顿悟过来,他坚定地领导士兵,开辟出一条生机勃勃的后路。终于,原住民们成功逃离火海,与朱杰的军队重新汇聚。双方重新整队,再度展开搏斗,朱杰紧握着剑,向着兀桑发动决战。在朱杰的带领下,原住民与军队齐心协力,一次次逼迫着兀桑。最终,朱杰找到了兀桑的破绽,一剑刺入了他的胸膛。兀桑败走,战斗胜利。海岛上弥漫着胜利的喜悦,人们欢呼着朱杰的名字,对他无比崇敬。自此之后,海岛周边的其余小海盗组织都不再靠近小岛。而朱杰也将这次战斗中的勇士源试提拔为百户,将小岛上的武装纳入了自己麾下,只是他们的主要任务还是保卫自己的家园,眼看海港建设完成,朱杰从内陆调拨三百铁盾军归源试管辖,好用来保护海港。修建工程已经进行了一个月,朱杰和他的队伍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终于让这个偏远的海岛上出现了一个将成为重要军事港口。而在此过程中每当遇到问题时,原住民总是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提供帮助与解决困难。他们分享了关于这片海岛奇特传统的故事,展示了他们与大海之间密切的关系。朱杰和他的队伍被这个海岛的生活方式深深吸引,他们好奇地观察着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他们发现,原住民将大海视为神灵,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仪式来祭拜和祈福。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修建海港的工程进展迅速。原住民与朱杰的队伍紧密合作,相互学习和交流。海岛上的原住民生活日益改善。最终在最后一块石砖合体之后,一处硕大的新海港建成,海港设有多个码头和船坞,可以停泊很多处船只。此外,军港内还有仓库和完善的配套设施,可为将士提供全方位的服务。这处海港具有重要的军事作用和战略地位。以后肩负着保卫大明海疆、打击海盗、进攻倭寇等任务。朱杰再叮嘱海港驻守的情况后,在原住民一一不舍的目光中乘船离开了,朱杰也很不舍,但总不能在海岛上待着,在淮安还有很多军务等待朱杰去处理。朱杰回到家,第一时间就把海岛原住民送给他的礼物拿了出来,朱杰特意选了一串珍珠制成的项链送给了苏锦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