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多久,一身素白衣衫的孙权便来到了校场,向孙翊拱手:
“主公唤臣前来,不知有何吩咐?”
“内侍没跟你说?”
孙翊有些诧异。
宗正寺目前事情不多,孙权大部分时间都在孙策灵堂里给孙策守孝。
还有不到一个月,灵堂就要撤了。
等孙翊出征回来,就可以直接搬过去了。
以后跟政事堂、枢密院议事的时候也方便。
正经的前面的议事堂,等正式堂议的时候再过去。
而且孙策的书房也更大。
孙权摇摇头说道:
“张内侍只说主上请臣来校场,便离开了,并未提及其它。”
孙翊微微皱眉,这些内侍太监看来也应该安置个內苑衙门专门统一管理了。
让他们去传个话,竟然连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
可历代官制,孙翊只对汉、唐、宋、明四个朝代的制度有过大致的了解。
可偏偏这四个朝代都有过宦官弄权,祸乱朝政的例子。
其中尤其以汉、明两个朝代为重。
可偏偏唐朝和宋朝的太监是否掌权,皆依靠皇帝,而且这两个朝代都出现了太监掌握兵权祸国的例子。
孙翊有些忌惮。
再者侯府内侍不过数百人,也不值当专设内侍省。
只把他们当做普通下人使用罢了。
可现在竟然连个话都传不明白,也是没谁了。
或许孙翊找错了传话的人。
不过,从侧面也能看出,去给孙权传话的内侍,应该没怎么把孙权放在眼里,传完话转身就走。
连听孙权询问都没听。
孙权好歹是孙翊的亲兄长,还是宗正寺卿,相当于孙氏族长。
去传话的内侍都敢慢待,多少令孙翊有点恼火。
回头跟徐婉商议商议,看看怎么设置一个内侍省,不会让宦官掌权,尤其是兵权,又能很好的将府内的内侍统一管理才行。
这些内廷的阉人,没有内廷官职的时候,只能被称之为内侍,可如果有了职责,就成了宦官,管理宦官、内侍的,则是太监、都监。
汉朝、唐朝制度中,除非你能保证后世之君,能一直压制太监,不让他们有任何掌握权柄的机会,那是最好的选择。
但,可能吗?
谁能保证朝廷没有衰落的机会?
谁能保证到了后期的君主没有信不过前朝臣子,而以宦官太监相制衡的时候?
祖训自然可以,但并不完美,孙翊目前可能做不到。
那就剩下宋朝和明朝的制度。
宋朝内廷分为内侍省和入内内侍省两个衙门,也被称为前后省。
内侍省为后省,入内内侍省为前省。
后省官缺以前省补充,权利、职责也比前省大。
同时,前省又带有些许监管后省的职责。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可后省官职到达一定地步,竟然是可以到前朝做官。
这就离了个大谱了。
北宋六贼中有一半太监,就是这么来的。
而且,孙翊对前后省的具体职责区别划分也不太明白。
而明朝从宣德年间,朱瞻基培养太监读书,帮他处理朝政开始就出现宦官掌权的迹象。
后来太监的权利越来越大,直到发展到后期跟前朝官员争斗,直到大明朝灭亡为止。
那么,不让太监读书,不让太监处理朝政,明朝就不会出现太监弄权的事情了么?
在孙翊看来,明朝太监弄权无论有没有朱瞻基让太监读书批阅奏章的事情,都会掌权,也都会发展壮大。
原因很简单,相对比宋朝,明朝太监没有专门制衡的机构。
直到清朝建奴入关,历代皇帝开始打压宦官,给宦官加了诸多限制,才避免了宦官弄权的事情。
可清朝的制度,孙翊的兴趣不大,也没研究过,更不了解清朝皇帝是怎么做的了。
唉,头疼!
说来话长,但这些年头在孙翊脑海中不过停留了片刻就消失了。
孙翊抬头看向孙权道:
“二哥自己找地方坐吧,孙辅回来了,我已经让吏部罢免了孙辅一切官爵,命新任庐陵太守孙邵严查、审讯孙辅同党。”
“无论是谁,但凡与曹操有勾结者,一应抄家、斩首,其家眷贬为奴隶,发往金陵修缮侯府、衙署等。”
“又让孙河领解烦军前往庐陵,将孙辅部曲、心腹全部斩首抄家,同样,其家眷全部贬为奴,发往金陵!”
“所抄没的家产,冲入中枢府库!”
“但对于孙辅本人,毕竟是宗室,二哥你又是宗正寺卿,所以,我想让二哥以家法族规来惩戒孙辅。”
“包括孙暠,我也会将他交给宗正寺来处置。”
“无论二哥如何处置,我都不会插手!”